青马学会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青马学会 > 正文

【青语者】青马学员读原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

作者:时间:2024-11-13 20:00点击量:

让我们走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

逐字逐句读,逐篇逐段悟

深入思考、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感悟更多蕴含在《纲要》中的深刻道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在当代中国,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培养时代新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弘扬英雄精神,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把他们演绎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鼓吹为“普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销,对那些不听命、不顺从他们的国家,更是挥舞价值观念的大棒进行打压。我们要警惕借所谓“普世价值”抹黑我们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传统的行为,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而是要本着科学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