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学院概况
长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原人文管理学院)成立于2006年6月,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教授6人,副教授18人,现有在校学生948人。学院设置了卫生事业管理、药事管理、卫生法、经济管理、市场营销、英语(一)、英语(二)、英语专业、日(俄)语共9个教研室,承担108余门主要课程和全校外语公共课教学任务。学院现有多功能实验室4个、综合管理实验室1个、教师图书资料室1个,备有教学参考书5000余册。学院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药事管理、市场营销、英语、日语等5个普通本科专业。948名在校生,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2010年增设社会发展与管理药学硕士点;2014年公共卫生专业(MPH)硕士点获得教育部审批,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现有吉林省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吉林省中医药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1个、中医药政策与发展研究所1个,社会科学与卫生发展研究所1个,吉林省品牌专业1个,社会发展与管理药学、药物经济学和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点3个;发表《论医院系统管理》、《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对策研究》等论文200余篇;完成科研课题70余项,获科研经费100余万元。
第二部分本科教学工作基本情况
一、定位与目标
(一)办学定位及发展目标
1.办学定位
学院根据国家和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顺应吉林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围绕我校建设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全面规划、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整体提高”的原则,始终坚持专业建设在学院工作中的全局和中心地位,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理清专业建设思路,优化专业结构,大力推进各专业相互依托,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学院所属专业在大学整体专业建设布局中的护翼作用,为学校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2.发展目标
学院遵循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原则,紧密结合国家21世纪高等教育方略与我校制定的本科培养目标,结合本院特色和实际,从“厚基础、宽口径、精技能、重个性”的培养目标出发,合理打通不同学科界限、注重学科知识互补,确保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理念顺利实施,以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成为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二级教学单位。
3.确立依据
学院科学确定办学定位,引导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根据《长春中医药大学“十二五”规划》以及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总结学院办学历程所形成的办学传统、办学经验、办学优势和特色,准确把握学院在学校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经全院师生员工和校友的广泛讨论和认真论证,学院逐步形成并日益明确了清晰的办学方向,准确的办学定位,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有效实施。
(二)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1.1人才培养总目标
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基层工作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
1.2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依据
坚持从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融合中确立培养目标。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认真贯彻《高等教育法》及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调整,始终围绕着建设一流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的目标和要求主动适应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2.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2.1药事管理专业(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医药产业链中相关政策、法规,具有对医药领域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的基本能力,能在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相关医药机构从事药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2.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一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药卫生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掌握现代卫生管理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够在各级各类卫生组织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3公共事业管理(卫生行政与执法)专业(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相关的医学知识基础,富有创新意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卫生监督执法专门人才。
2.4市场营销(药品营销)专业(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医学、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市场营销专业技能,熟悉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销售管理等营销业务及管理工作,具备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营销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2.5英语专业(学制四年)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英语专业知识,又能掌握一定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的中医英语翻译实践能力,能在中医教育、卫生、科研、外事等部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学术交流以及开展国际医疗合作等工作的复合型和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2.6日语专业(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专业基础和一定的中医药专业知识,能在中医教育、卫生、科研、外事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学术交流以及开展国际医疗合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调整专业教学结构,创新课程体系,重点办好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一个以目标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
1.学院领导班子定期召开教研室主任会,研究教学有关问题并逐项督促落实。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加强教学环节的监督机制。
2.强化教学管理,坚持听课制度,坚持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办公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3.建设和调整学院本科教学的质量管理组织,如本科教学督导组、期末考试巡视组等,通过组织体系的建设,确保本科教学质量。
4.制定了教师培训制度,资助在岗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培训。
5.鼓励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创新管理方式。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问题
对于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在实际的落实方面也还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比如,今年四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了近两年高校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中我院的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外语专业都在其列,而且我院的英语、日语专业的专业特色不突出,日语专业已经暂停招生3年,这几个专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2.解决措施
学院经过认真分析当前形式,尽快进行专业调整,结合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建设以及国家激励开办中小企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下一步应该多到校外调研,考察,将专业设置与中医药健康产业相关联。深入凝练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方向。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申报新专业。保证各专业平衡、互动的良性发展。
二、师资队伍
(一)数量与结构
1.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1.1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0人,其中教授6人,占10%,;副教授18人,占30%;讲师36人,占60%,专任教师中承担全校公共外语授课任务的20人,占33.33%,承担专业课授课任务的40人,占66.67%,全院生师比为15.9:1。
专任教师队伍职务结构统计表
学年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助教 |
合计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2012-2013 |
7 |
12.28% |
15 |
26.32% |
33 |
57.89% |
2 |
3.51% |
57 |
2013-2014 |
7 |
11.86% |
16 |
27.12% |
36 |
61.02% |
0 |
0.00% |
59 |
2014-2015 |
6 |
10% |
18 |
30% |
36 |
60% |
0 |
0.00% |
60 |
在校学生情况统计表
学年 |
市场营销 |
药事管理 |
卫生事业管理 |
卫生监督 |
英语专业 |
日语专业 |
折合 在校生数 |
2012-2013 |
402 |
195 |
173 |
203 |
143 |
153 |
1269 |
2013-2014 |
337 |
166 |
150 |
168 |
131 |
100 |
1052 |
2014-2015 |
297 |
163 |
155 |
163 |
118 |
58 |
954 |
生师比情况统计表
学年 |
折合在校生数 |
专任教师数 |
生师比 |
|
|
2012—2013 |
1269 |
57 |
22.26:1 |
|
2013-2014 |
1052 |
59 |
17.83:1 |
|
2014-2015 |
954 |
60 |
15.9:1 |
|
1.2年龄分布看35岁以下的教师22人,占36.67%;36-45的教师18人,占30%;46-55岁的教师19人,占31.67%,56岁以上1人,占1.66%。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教师14人,占23.33%,女教师46人,占76.67%。从学历结构分布看,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占3.45%,硕士学位的教师43人,占74.15%;学士学位的教师15人,占25%。从学缘结构看,最终毕业学校为长春中医药大学的4人,占6.67%;国内重点大学和国外毕业的为56人,占93.33 %。
专任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统计表
学年 |
35岁以下 |
36-45岁 |
46-55岁 |
56岁以上 |
合计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 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 数 |
2012-2013 |
31 |
54.39% |
12 |
21.05% |
12 |
21.05% |
2 |
3.51% |
57 |
2013-2014 |
26 |
44.07% |
13 |
22.03% |
18 |
30.50% |
2 |
3.40% |
59 |
2014-2015 |
22 |
36.67% |
18 |
30% |
19 |
31.67% |
1 |
1.66% |
60 |
专任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统计表
学年 |
教师总数 |
本校毕业教师 |
非本校毕业教师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2012-2013 |
57 |
4 |
7.02% |
53 |
92.98% |
2013-2014 |
59 |
4 |
6.78% |
55 |
93.22% |
2014-2015 |
60 |
4 |
6.67% |
56 |
93.33% |
1.3聘请境外教师承担本科生教学情况
三年来,英日语专业聘请境外教师8人承担本科生教学,以学术讲座或课程方式实施,这些教师主要来自日本、加拿大、菲律宾、美国等地区。此外,学院还聘请了多名客座教授、兼职教师为本科生授课。这些外聘教师对学院的学科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师资队伍的建设符合学院的未来发展需求,学院致力于构建一支以教学、科研为主,兼具实践型的教师队伍。
结合学校定编定岗,愿景是到2020年,90人,其中引进国内一流大学博士生约10人,有海外学术背景的约2人;我院的两个重点学科人数各到10-15人左右;做好研究室及基地的建设,人员稳定在4人左右;百分之八十的教授担负本科教学。
3.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3.1存在问题
学院虽然目前师生比为15.9:1,但是其中包括很多公共外语教师,专任教师数量还是相对不足,教师队伍中学科领军人物少,高水平人才不足,现有师资队伍的数量与我校建设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教学管理人员及教辅人员及比例较低目前学院办公室三人,其中一人为校聘,专职教学秘书也只有一人,因为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平时只能疲于应付日常工作,根本没有时间研究教学管理工作。实验人员队伍虽能够基本满足本科教学的基本需要,但支撑服务尚停留在机房、多媒体设备维护等基础层面,尚未针对具体课程、教学内容与环节提供更专业化的支持。
3.2解决办法
增加专制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编制,在定岗定编时留出余地、留出空间,给教学一线的专任教师提供业务提升的便利路径。
(二)教育教学水平
1.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1.1教学水平方面
学院58名教师大部分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历次的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竞赛中,有多位教师获奖。2013年、2014年、2015年我院共有多名教师参加各级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14人次、二等奖15人次、三等奖及优秀奖26人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8人。
近三年,学院教师积极理解国家政策,了解社会和企业需求,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以及政府机关委托课题,其中教改课题16项,委托课题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60余篇,A类权威核心刊物论文5篇,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2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5篇,出版专、译著和教材31部,截至目前为止,在完成的课题项目中,26项科研成果被政府所采用,为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1.2教学能力方面
学院全面贯彻教学的“双主体”原则,课程体系构建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更重视有利学生的主体参与。
学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例如请省内著名专家来我院进行讲座,支持各个专业教研室教师参加全国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提倡青年教师相互听课;积极筹措资金,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老师给予以一定奖励。
2.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学院实施师德建设工程,依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不断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教育功效,先后组织开展了“优秀教师”、“三育人”、“创先争优”等一系列评选活动,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带动和影响全体教师,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把立德树人的理念内化到教师灵魂深处。
3.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3.1存在问题
教师师德方面的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3.2解决办法
加强师德建设应改进教师业绩考核机制,引导和疏导教师妥善处理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业务水平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更多关注青年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采取更多激励机制,为其业务水平提升和进德修业提供切实的条件,包括资源、指导、组织等。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搞单打一,不能靠短平快,要坚持几个结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健全体系机制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与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与解决教师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教师教学投入
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学院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把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严格落实,我院所有教授和副教授都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多数教授和副教授还积极参加本科教学其他环节的活动,如,指导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指导学生的大创、SRT等活动。
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2.1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改立项
近几年,学院共获得14项教改立项,三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校级多项。校级青年大奖赛6名教师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校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1门,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
2.2重视省级特色专业及品牌专业建设
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既是特色专业又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
2.3加强优秀课精品课的建设
学院现有省级优秀课1门,基础英语;校级精品课1门,卫生事业管理。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每个专业教研室都成功申报一门到2门省级优秀课或精品课。
2.4教材建设
大力支持教师承担和参与国家级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十二五”期间,我院组织编写出版卫生法学专业系列教材7部,教师参加各类共计15部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主编1人、副主编7人,编委7人。
3.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3.1存在问题
如何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使教学工作业绩能够像科研业绩那样得到应有的尊重,并将教学工作的业绩作为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的积极因子,这个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学校的政策也是一直强调重视教学,可评职时却主要看科研方面的表现,这样容易导致老师向科研“一边倒”的倾向,觉得科研是主要的,教学则是次要的,教学过得去就行,而把大量的精力用于科研,颠倒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部分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不充分、课堂掌控能力不足、教学研究投入少等问题。
3.2解决办法
第一,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积极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第二,进一步重视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制定专门针对新教师为期一年的就职教育方案。增加教学进修内容如国内外短期培训、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强化定期考核环节,比如同行观摩新教师课程,做出评价;第三,鼓励青年教师承担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拓宽理论研究视野。
(四)教师发展与服务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学院领导班子把教师发展作为最重要工作之一,经常研究教师发展规划并逐步予以实施,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建立教师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1.1落实学校各项针对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升的政策与措施,包括新上岗教师试讲、入职培训、新课试讲、教学进修等。
1.2通过各专业教师教学科研的实际情况,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书育人工作,承担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提升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鼓励教师在SCI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参加国内外的一些重要学术会议。
2.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2.1多层次教师培养体系
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培养、骨干教师资助的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注重新教师培养。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本科教学试讲、教师任职资格、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教风建设、教授从事本科教学、教师工作考核、学生网络评教、本科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及措施,确保了基本教学质量。
2.2在经费上支持教师的交流与学习
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攻读学位,学院每年用于支持教师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交流的人均经费为2000元。(自2015年学校将培养费由原来3万7千元增加至13万1千元,差旅费由原来的4万1千元增加至8万元,目前两部分经费均用于教师学习与学术交流,人均为3200元。)
3.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3.1存在问题
第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普遍流于形式,不能体现专业特色,个人发展特色,可行性,可操作性都不够。第二,提高对教师发展与服务方面的重视程度。在支持教师培训、学校、进修方面仍需加强。
3.2解决办法
第一,完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第二,从学校层面,应进一步加强教师发展中心、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为教师教学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力度,出台更多有效的措施保证教师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从学院层面,应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的专题和专项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
三、教学资源
学院本科教学经费全部由学校统一拨款,学院明确财务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度及利用率较高,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各类教学资源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一)教学经费
1.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学院在学校每年固定的教学经费拨款的基础上,学院以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申报,三年来获批教学经费295.5万,2012年195.5万元用于建设语音实实验室、管理综合实验室,2014年90万用于建立外语平台。
2.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教学经费学院统筹使用,同时考虑各专业、课程等具体情况。近几年,教学经费的支出主要集中在教学设备维修维护、实践教学、教学办公用品、教师学术交流、教师人才培养等方面。
3.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3.1存在问题
本科教学经费基本满足正常教学需要,但是在一些软件的升级及购买方面,所受制约很大,尤其一些管理学科的小软件,价格不高,不能够申请国家或省级支持项目,只能由学院自筹经费购买时,审批时间比较长,导致最后放弃购买。
3.2解决办法
为了教学经费更好地用到实处,学校是否可以考虑把软件的购买程序简化,并下放更多的审批自主权。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近年来,学院一直在进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争改善教学条件,通过对现有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提高各类教学设施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1.1学院注重教学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各类教学实验室配置科学,设备先进,目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0余万元,人文管理学院有语音实验室4个,管理综合实验室1个,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同时这些实验室还拥有计算机312台,服务器6台,教师机5台,安装的教学软件1个,外语教学平台1个。
1.2学院持续加强图书资料室的建设,近三年来投入经费共五万余元。除了校图书馆大量的有关藏书外,资料室现有藏书(含期刊)即达近万种册,涉及语言、文学、管理、法学、预防医学、药学等学科,另有音像图书多部。
1.3学院每年为各个专业教研室订购大量学术期刊杂志,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料。
2.教学、科研合适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2.1我院语音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教学使用,每学期开课使用率达44%。基本满足全校外语教学的需要。
2.2管理综合实验室主要面向公共事业管理、药事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教学使用,每学期开课使用率达到23%。
3.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学院深化内涵、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学院积极推进外语教学平台的使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SRT等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教学管理方面,充分利用在微信平台、QQ群、讨论组等先进的手段,建立多种交流沟通的网络渠道,在对外宣传方面,依托学校校园网,学院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力度,新建立学院网站,省级优秀课网页等,对教学、管理、科研、等校园信息进行了处理、整合和应用,使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优化利用。
4.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4.1存在问题
管理综合实验室的管理课程软件建设相对薄弱,资料室存书量不足。
4.2解决办法
制定长期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图书资源建设的长期规划,提高图书有效利用率。
加大综合实验室的开发与利用,积极申请国家级或省级项目,购买安装符合教学要求的实用性软件。计划申请购买沙盘专业教学用具;建立财务管理模拟实训室。
(三)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2个专业方向,包括:市场营销、药事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监督)、英语、日语(日语是自2013年以连续三年未招收学生),2015年为了适应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我院申办财务管理专业,现已公示,预计2016年开始招生。学院目前专业布局具有以下特点:
1.1涵盖范围广
专业设置涵盖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文学三个一级学科。按照教育部1998年本科专业调整精神,工商管理学科内的所有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管理科学所有专业(公共事业管理、药事管理)在学院获得了发展。
1.2各个专业之间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学院在专业建设中,一方面按照各个专业的特点采取各具特色的措施来推动各专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又从各个专业互相支撑,共同发展的角度,鼓励各专业之间的课程交叉和渗透。学院设置了每个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课,学院公共选修,包括四类:第一类是素质教育课,包括现代礼仪、人际交往;第二类是数学类,包括物理、高数;第三类是工具类,包括统计学、管理文秘;第四类是基础管理学类,包括组织行为学等。
1.3所有专业都制订了周密的培养计划并能严格执行
培养计划的制订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强调知识、素质、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在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
2.1巩固和发展优势特色学科专业,重点扶植交叉学科专业
学院各学科专业都注重突出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特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也是省级品牌专业。药事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注重突出“专才+通才”的办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能力。
2.2努力成为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二级教学单位
学院各专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在办学条件、教材编写、课程体系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专业建设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3新办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建设措施积极到位
为适应社会需要,十二五期间学院通过多方调研、论证,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原公共事业管理(药事管理方向)正式转为药事管理专业,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申报了新专业,今年财务管理专业已经通过审批,2016年就可开始招生,明年学院还将计划申报预防医学专业。
2.4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
学院设置了六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既能凸显学院各专业的优势和特点,又能避免和时代、现实脱节,学院力求使各个专业资源共享,同步发展。
3.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3.1存在问题
专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专业特色有待挖掘。
3.2解决办法
加强专业论证,保证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
(四)课程资源
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学院制定了课程建设规划和目标,按照“新的教学大纲、新的教学方法、适用的教材、科学的考核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高水平的教学梯队”六项标准来规范课程建设,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提高了课程教学水平。
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坚持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结构、精简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把素质教育贯穿到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减少课程的重复建设。坚持“重点建设,以点带面”的原则,通过高水平课程建设,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
遵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原则,学院各专业多维度设计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知识结构。倡导公共基础课教学要扎实、有效,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学科基础课力求知识领域覆盖面宽,授课内容要体现“精”和“实”;专业课要把握核心内容,要适应社会需求,凝练特色。
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2.1课程数量及结构
学院现承担183门课程的教学,其中考试课程57门、考查及选修课程126门。省级优秀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1门。
2.2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学院重视优质课程的建设。根据学院课程建设规划,在全院教师的积极努力下,学院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零的突破。学院已建成2门学科分布合理、覆盖面广、能够反映学院教学水平的优质课程,全面提高了学院的本科生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
3.教材的建设与选用
3.1教材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行政与执法方向)专业学生一直没有规划统一教材,针对这种特殊情况为了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效果,我院自编出版了卫生法系列教材共七部,并已投入教学中使用。
3.2教材选用
为进一步规范学院教材选用工作,避免教材选用的随意性,确保选用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规定教材选用五原则暨适用性原则、优选性原则、配套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规定教材选用程序: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该课程要求提出选用教材意见;任课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书;选定教材由院教学办公室统一到学校教材中心征订。
4.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4.1存在问题
一是学校对优质课程建设的激励政策还不够到位,不能充分调动全院教师建设优质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二是部分专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较为严重,认为课程建设体现不出个人的学术水平和能力;三是部分专业教师对优质课程建设不够重视,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四是部分教师尤其是年纪比较大、职称比较高的教师计算机水平有限,不能制作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
4.2解决办法
一是建议学校加大教学体制改革,完善相关课程建设的激励政策,明确课程建设目标、责任和义务,建立网络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评价机制;二是建议学校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规范,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同一平台,统一出口;学院多组织“翻转课堂”“碎片化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定期举办“教学沙龙”等活动,使教师拓宽教学思路,开阔教学视野。
(五)社会资源
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
学院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源,每年都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来院举行讲座和交流,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视野。学院努力为学生开辟社会实践基地,各专业分别建设了专业对口、数量适当的实习基地(吉林省、市、区各级卫生监督所、吉林大药房等省内知名企业),共有16个。
2015年我校与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我院市场营销专业与该学院的药事管理与营销专业进行对接,联合办学,今年已经招收第一批学生29人。
2.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2.1存在问题
一是学院与社会的联系还不够密切;二是与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合办学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一个特殊时期,未来要面对很多问题。
2.2解决办法
一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个大学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种形势敦促学院必须进一步拓展和其他优秀大学的联系,采取请进来、放出去的方式,扩大师生相互交流的机会,争取多邀请海内外知名的学者来为教师、学生做学术报告;同时要进一步争取社会有识之士继续关注学院,争取社会资源与服务社会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地、有计划地将学院的智力资源和学术优势转化为争取社会资源的资本。二是加强与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联系,加强3+2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培养过程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创新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不断加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建设力度,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达成度高。
(一)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1.1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学院依据学校《“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战略》结合本院特色和实际,从“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强素质”的教育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出发,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强化教学管理,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1.2教学改革政策措施
一是立足特色发展,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重视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工作,按照“五结合(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课内与课外、专业与职业);二突出(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三自主(自选课程、自主学习、自选方向);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体育、计算机技术、大学英语)”的原则构建和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课题研究带动教学改革,学院始终坚持教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并完成教学研究课题14项,发表教学论文71篇,科研转化成教学成果20项,有效促进了广大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加速了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化。
三是基于能力导向,深入推动实践育人工作,为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院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系统设置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构建了一体化,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第一课堂为主线,以学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课外科技与创业、校园文化等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与补充,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之路,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两个接口,在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组建实验班,进行分级与分类教学,从2013年开始,学院从部分班级学生中选拔高素质学生组成实验班,开展了公共外语课程的分级教学,最大限度发挥人才自身优势。
3.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3.1全院教职工全部熟练使用学校教学管理平台以及OA办公系统。
3.2学院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多数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媒体课件授课,以其质感、直接、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3.3注重互联网+课程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建省级优秀课网站,大学外语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时时互动,在线发布作业、在线答疑、在线教学等,使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元化,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4.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4.1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合理更新和改进教学方法。
二是应用类课程的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少社会需求调研,导致行业先进技术和灵活教学方法不能引入课堂教学中。
三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需要进一步转变,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四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内容不灵活、缺乏吸引力。
4.2解决办法
一是组织全院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学习和讨论,鼓励教师参与教改课题的研究,并适当的给予经济支持。
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改革。
三是学院拟定多媒体课件使用规定,并落实实施。
(二)课堂教学
1.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执行
根据学校及其他各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学院各教研室及时按照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补充,以利于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1教学方法的多种组合
(1)课堂讲授基本理论。教师全面、系统地按照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体系,讲授管理类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前沿观点及实践应用知识。课上的讲授是教学活动的基础,(2)组织安排课下案例讨论。案例讨论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精神,能强化学生对管理类问题的思考,巩固课堂知识。通过“问题导向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极大提高。
(3)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课下浏览自学。
(4)聘请企业界相关人士或者邀请省内大学的知名学者就其擅长的管理研究课题,为学生开设管理类专题讲座。
(5)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鼓励学生参与大创项目。
1.2学生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化教学老师根据教学课程给学生推荐书籍课外阅读。举办类似于读书活动月等校园文化。
通过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共同分享阅读收获,营造“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浓厚氛围,增强学习技能、培养特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丰富求知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三)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大学生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由于管理类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较强,对学生的实践要求较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更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学院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向同学们展示企业的先进生产手段、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方式等,极大地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促进了产学研相结合。
学院对本科生的实习记学分,一般安排在四年级下学期,历时半年左右的时间。
实践教学的主要实施办法如下:
1.1为本科生安排实践教学基地,如省市区各级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吉林大药房、修正药业等。
1.2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横向课题,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承担诸如市场调研、市场策划等基础性工作。
1.3请企业家来校讲座、招聘,联系同学到企业实地参观、研讨。
1.4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市级、国家级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各类案例大赛项目,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项目中去。
2.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学院实践教学条件好,能进行开放式教学,效果明显。各专业教师能够主动积极为本科生联系到定点的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间实习,引导学生总结实习经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学院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成立了院级的毕业论文领导小组,监督和检查毕业论文的进行。严格执行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撰写、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完善的质量标准,要求各系规范毕业论文工作的各个流程,将指导和撰写论文的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
综合对近三年毕业论文的检查,论文质量较高,成绩呈正态分布,格式基本规范,符合学校的要求,迄今已有108篇论文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四)第二课堂
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学院将第二课堂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学术科技和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第二课堂建设;将第二课堂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将社团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实现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有效衔接;以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创新素质培养,通过形成小组、团队的方式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共同体;以心理健康活动、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2.1校园文化活动,学院按照学校分年级分层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展“春华秋实”教育文化节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倡导人文理念,塑造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自2006年起,共有8000余人参加了春华秋实“教育文化节”,做到了活动覆盖全院学生。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充分结合,三年来,共有30余名教师参与到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
2.2学术科技活动,学院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精心研究、合理规划、早做部署,从学生的专业出发,为学术科技活动进行顶层设计。以“挑战杯”、“远志杯”、“天堰杯”等学术科技竞赛为平台,以“学术午茶”、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英日语技能大赛、营销方案策划大赛等活动为纽带,激发青年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实际操作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生学术科技作品《首届“国医大师”成功要素的调查报告》获评吉林省“挑战杯”特等奖、获评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吉林省中膳人参食品有限公司》获评“创青春”吉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校内赛一等奖、吉林省赛区银奖、国家级铜奖。三年来,学院共参加学校25项SRT课题;共有100余名学生参加25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余名教师参与了课题指导工作。
2.3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思想指导实践,以实践统一思想;以集中组织和分散组队为形式,以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单位为主体,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组织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把学校、农村、社区、企业作为四个实践教育基地,不断增加社会实践基地的数量,增加参与人数,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体系建设,实现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实现对青年学生的全覆盖,使其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三年来,800余名学生奔赴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收回社会实践报告800余份。学院获评学校2014年、2015年“社会实践先进基层单位”荣誉称号,2名辅导员获评“社会实践组织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8名学生获得“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64名学生获评“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作者”荣誉称号。
2.4志愿服务活动,学院注重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导向,加强志愿者队伍的管理,提高志愿者相关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作用,扩大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影响力,坚持“项目化、功能化、品牌化”的思路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建立新的工作载体、开辟新的有效途径,开展青年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坚持做到将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支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使志愿服务活动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在青年学生中人人知晓、入脑入心。三年里,开展了20余项志愿服务活动,如公共卫生知识宣传、雾霾防护宣传、清明节扫墓、植树活动、“七彩课堂”、广场舞推广、环保知识宣传、携手公交公司培训活动、敬老爱老活动、关爱孤儿活动、清扫校园卫生等;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与天潭养老院、吉林省孤儿院、富奥花园、彩宇社区、财政小区、公交巴士集团、永春社区、天宝社区、吉林省博物院等,建立了志愿服务关系,为青年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高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意义,在学院中积极营造“人人关注志愿、人人参与志愿”的良好氛围。
2.5社团建设,学院结合专业特点,成立并挂靠E-GO-ZONE英语协会、樱花日语协会、温馨外语协会、演讲协会、刀笔油画协会、国学研究会、跆拳道协会等特色社团,学生社团与学生第一课堂紧密结合,促进了学院文化、学风建设。
3.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2013年,学院与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处合作,选派六名学生赴台湾南华大学、台湾亚洲大学。
4.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4.1存在问题
一是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有待加强,与学院实习教学的实际需求相比,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数量仍显不足,建设质量层次不够高。
二是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对于学生创新创业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系统化管理与辅导机制还有待于完善。
4.2解决办法
一是学院应该依托学校的各项资源,整合学校实习基地资源,为学生开辟更多的实习实践基地。
二是学院将进一步完善第二课堂教育体系。
五、学生发展
(一)招生及生源情况
1.学院总体生源状况:学院在校共948人,男生270人,占28.48%;女生678人,占71.52%。在民族构成方面,汉族809人,占85.33%,其他少数民族139人,占14.67%;在家庭经济方面,经济特别困难学生27人,占2.84%;经济贫困学生246人,占25.95%,非贫困学生677,占71.21%。
2.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吉林省610人,山西省23人,山东省26人,内蒙古67人,辽宁省17人,黑龙江省17人,甘肃省10人,天津32人,北京市1人,河南省35人,安徽26人,陕西省5人,河北省12人,四川省17人,江西省13人,贵州省14人,广西壮族自治区7人,湖南省10人,重庆市6人。
3.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3.1存在问题
我院在生源数量与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大多数学生属于调剂,客观上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对所调剂专业兴趣不大的问题。
3.2解决办法
学院注重新生入学教育,从专业思想教育、院史、校史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领;开展相应专业学科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专业;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联系用人单位,加强毕业生推荐和宣传;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吸引优质生源,提高生源质量。
(二)学生指导与服务
1.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学院学生指导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
1.1以生活服务为基础,加强日常生活服务和心理健康辅导,学院学生工作队伍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周到细致的管理服务工作。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以一对一谈心辅导、主题班团会、心理情景剧等形式进行辅导,提升指导服务的质量和同学受益率,没有一个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恶性事件发生;同时加强与学校心理指导中心沟通联系,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反映到学校,建立心理问题学生全链条跟踪档案,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心理疏导;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如宿舍管理、证件补办、医保报销、看病就医、学习考试、评奖评优等,加强与相应职能部门的沟通配合,为学生提供多方渠道解决问题,每年迎新时,制作并发放新生手册,帮助新生熟悉、适应学校生活。认真落实奖助勤贷补工作,落实困难生自助工作。积极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奖助学金,帮助困难学生申请勤工助学岗位,三年来使50多名学生在得到经济补助的同时收获工作锻炼。
1.2以生涯发展指导为核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工作,以普遍指导、分类指导、个性化指导为方针,开展课程指导、讲座、活动、网上和实践指导,极大地促进了我院学生成长成才。针对一年级新生,学院通过对学生进行发展意识、成才意识、目标意识、规划意识、就业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管理、教育、完善的意识与能力;针对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通过学业规划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学生拓展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能力。深化对四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展职业适应教育,使学生顺利就业,成功进入职场。针对毕业班开展“就业季-辅导季”系列活动,通过制作简历、模拟面试、职场礼仪、公务员专场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职业需要。
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2.1培育高素养、稳定化、专业化教职工队伍,学院共有专业教师58人,在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学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业讲授。专职辅导员5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行政、教学管理的教师6人,为学院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校运转保驾护航。
2.2学院注重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和专业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建设,通过制定《人文管理学院学术导师计划》鼓励、引导、带动、教育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活动;专任教师积极带领学生参加SRT、挑战杯竞赛等学术活动;成立国学会、大学生普法宣传团等组织,聘请专任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社团活动;通过支部立项、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吸引专任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第三课堂活动。三年来,超过40余名专任教师参与各类学生指导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活动效果。
2.3加强对学团组织、班团支部、社团、自学组织服务,各类学生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服务类活动,学生参与其中实现了“三自教育”的目标。
3.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网站设教育教学、学生工作、招生就业、服务指南等栏目,不断丰富完善各板块内容,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在各年级各班级各学生组织有效利用短信、微信、QQ、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信息平台指导服务工作。
4.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4.1存在问题
一是管理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有待加强。二是就业指导队伍人员知识结构与时代和工作需求存在一定距离。三是专业教师参与第一课堂外的学生服务指导程度还应继续加强。
4.2解决办法
一是应通过积极关注、疏导交流、提供信息,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机会等各种途径,对学生心理进行调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二是应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不断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学习和考核。加强与校友联系,吸纳校友资源,及时获取行业,就业信息。三是应继续扩充渠道和方式加深专业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开辟“专家在线”、“朋辈交流”等专区,提供更具有针对性、贴近性的指导服务。
(三)学风与学习效果
1.学风建设的措施
1.1以日常管理加强学风,组织新生开展《学生手册》学习,进行校规、校纪教育;学院坚持做好早操、上课、寝室卫生“三个一”评比检查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院重视考风考纪教育,在考试前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学院辅导员深入考场督促考风、考纪,有效地促进了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1.2以文化活动促进学风,学院大力弘扬“求真、笃学、继承、创新”的学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积极开展“重点班集体建设”和“团支部风采展演”等活动。学院各班级积极参与“重点班集体建设”和“团支部风采展演”活动,将日常的上课情况、寝室评比情况、活动参与情况纳入到评比等活动中,班级参与率达到了100%。
1.3以品牌活动浓厚学风,学院依托“春华·秋实”杯教育文化节大力浓厚学风,加强学风建设,通过开展专业特色活动,加强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开展英日语技能大赛、就业技能大赛、营销企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卫生法学辩论赛等专业知识竞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推动学风建设。
1.4以制度保障学风,学院制定《人文管理学院课堂考勤制度》,将考勤结果纳入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评奖评优标准中,通过制度建设,保障浓厚学术氛围的形成。
3.学风建设的效果
近年来,全院学生学习风气浓厚,学风建设成果显著,全员学生违纪数量有所下降,3年来处理违纪学生3人。同时,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学习专业认可度等都有显著提高。
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三年来,学生和学生集体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受锻炼、长才干,并取得了突出成绩,百余名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和荣誉称号。6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7名学生获得吉林省政府奖学金,100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713名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18名学生获得青木奖学金,1866名学生获得校级奖学金。人文管理学院团委获2013年度先进团总支(支部)荣誉称号;2011级药事管理班、2011级市场营销1班在2014年第六轮重点班集体建设中被评为“先进班集体”;2011级药事管理班在2013年获“长春市先进团支部”。人文管理学院“华夏龙吟”队获2015年长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辩论赛亚军。
4.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4.1存在问题
一是没有系统进行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评价,将在未来进一步完善。二是部分学生对专业认同度较低。
4.2解决办法
一是学院将在未来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评价体系。二是应进一步做好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学生专业认可度和满意度。
(四)就业与发展
1.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
学院认真落实学校的就业相关要求,及时向毕业生通报就业信息。坚持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填写《长春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卡片》,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求职意向,根据求职地域、岗位性质等,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渠道,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荐和指导。在学校冬季和春季大型洽谈会之前,组织学生返校参会,召开以“就业心态和愿景展望”、“就业中常见问题分析”和“派遣工作解答”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讲座。毕业班辅导员对毕业生进行全程的指导和就业情况追踪。学院通过各种形式为毕业生搭建多层面、立体化的就业平台。。
全面加强就业指导,开设全程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开展就业讲座、报告会、座谈会、校友交流会、模拟招聘、就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就业服务,得到学生普遍欢迎与好评三年来,学院开展了2次就业技能大赛,2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院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2013届、2014届和2015届毕业生中,共推选67名学生参加了吉林省教育厅组织的“双困生”培训。学院加强对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西部计划等国家项目。在西部计划、到村任职、选调生的选聘等过程中,学生踊跃报名,积极参与,三年的毕业生中,有4名学生参加了“西部项目”志愿服务项目(其中1名为学生党员),2014年10月和2015年9月各有1名学生党员被选入学校第17届和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
学院有针对性地对考研学生进行指导。2013届毕业生中,共有20人考研成功,考研率为4.8%。2014届毕业生中,有16人考入我校和外校研究生,考研率为4.49%。2015届毕业生中,有18人考入我校和外校研究生,考研率为6.77%。
人文管理学院2013-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届别 |
总人数 |
就业去向(人) |
当年 |
考研 |
待就业 |
就业 |
就业率 |
2013 |
416 |
20 |
5 |
411 |
99.04% |
2014 |
356 |
16 |
2 |
354 |
99.44% |
2015 |
266 |
18 |
25 |
241 |
90.60% |
学院形成了全员抓就业的良好氛围,坚持以学院领导带头指导就业工作,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相互配合;坚持以学生自主就业、自主创业和自主择业为主,与学校人才招聘相辅相成;坚持以优质的毕业生来适应多元的社会需求,将专业对口与宽口径择业相结合。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2.1社会评价好,毕业生优秀校友涌现。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赢得了社会良好评价与优良口碑,在各行各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为医药企业、医院管理部门输送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
2.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社会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较高,并给予较高评价。通过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向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院毕业生政治思想好,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作风朴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3.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3.1存在问题
我院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基层单位就业;学生实践创业观念落后,缺少创新创业精神,虽然整体就业率较高,但是实际就业质量却不尽人意。
3.2解决办法
切实提高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要从机构建设、毕业生就业专职工作人员配备、就业工作专项经费投入、设施设备等方面加大力度。注重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社会需求型人才,增设实践环节。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引导毕业生了解基层,走进基层,到基层中去实践、去锻炼。
六、质量保障
学院坚持“质量为重”的办学理念,牢牢抓住教学质量生命线,在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管理体制的同时,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持续改进”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模式。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监控与评价措施有力,质量改进效果明显。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质量标准建设及质量管理体系
学校制定并发布了《长春中医药大学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明确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学院在本科教学管理中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范,保证了教学秩序良行运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此外,学院还针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重要教学环节,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细化了质量标准,保证规范的可操作性。
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学院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和手段、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方面有明确的质量目标和要求,制订了严格的规范。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学院将质量管理作为动态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分析、调整和改进。
3.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学院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教学计划、调窜课、更换教师都必须履行审批程序;命题、阅卷等管理严格,实行责任制,命题方案统一研究制定,命题工作有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学院制定统一模板,阅卷实行流水作业,成绩录入需要2人以上审核方可提交。
学院在严格执行学校有关教学质量监控规范的同时,也根据学院的实际,制定了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3.1学术委员会制度
学院学术委员会是在院主管院长领导下,按照院党政联席会议的指示和要求开展工作的。学院课程建设、教学计划修订、教学成果评奖,优秀教师评选等教学工作,都由学术委员会负责开展。
3.2教学督导制度
学院成立了二级教学督导组,由具有高级职称、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退休教师担任,对学院教学的各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同时制定了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要求。教学督导组通过听课、巡视考场、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学院教学管理进行全面督导、检查,了解学生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学院开展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组织教学观摩,为学院决策提供依据。
3.3日常“六查”制度
第一,培养方案的严格审查制度,建立了严格培养方案管理机制任何教研室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培养方案,对于培养方案确需进行微调的,须经严格审批程序,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第二,开学集中教学检查制度,开学前,开学初进行以教学准备,师生到课率等为重点的教学检查;第三,期中集中教学检查制度,学期中进行以师德师风、课题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等为重点的期中教学检查;第四,期末集中教学检查制度,学期末进行的以考试、考风、考纪等为重点的期末考核检查;第五,随机教学检查制度,随机教学检查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教师遵守教学纪律、执行教学日历等情况,学生上课出勤率、听课率、课堂纪律以及各类实习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紧张和完成质量情况等;第六,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制度,主要开展了在校生满意度,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
4.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学院有主管教学的副院长1人,教学管理人员2人。教学管理人员是一支工作效率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队伍,爱岗敬业,工作责任心强,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5.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5.1存在问题
一是因为学校强化二级学院管理力度,把教学管理、教学监控具体工作落实到二级教学单位来完成,作为基层教学单位在用人方面即没有自主权,学校对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在近三年教学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增加、工作压力增大,导致学院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严重缺失。二是教学督导主要集中在“督”而缺乏“导”,容易引发督导员与任课教师的矛盾,对提升教学质量反而起到负向作用。
5.2解决办法
一是教学管理工作是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加强教学管理干部的培养,学校应考虑再配备1到2名专职教学管理干部。
二是学院应该定期召开督导员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会,由经验丰富的督导员讲解督导的重点和价值,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改进。
(二)质量监控
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1.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
质量监控主要是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监控。定期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更新教学大纲的内容,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主要监控课程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学效果的监控。通过教学督导组、学生评价、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同行听课等评价,全面监督教学全过程。
1.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方式
质量监控的方式主要通过日常教学检查。学院在学期初和学期中对教师教学进行检查,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映,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督导方式监控,学院领导和督导组成员不定期的听课和召开座谈会,了解教学活动及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环节、教学方案、教学管理制度等的意见,进行督导和反馈。
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紧紧抓住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学习三个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基本建设对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实现了“全面监控、全程监控、全员监控”。多年来学院基本没有出现教学事故。
3.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3.1存在问题
监控的本质应是预防为主,重点在于过程控制。但目前采取的各项措施大多还是形式合规的审查,对实际课堂教学的效果仍缺乏有效监控。而且监控的做法往往与教师过重的负担和压力相矛盾。
3.2解决办法
学院准备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流程,将监控转变为主动服务,帮助教师集中精力致力于教学工作。
(三)质量信息及利用
1.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学院已建成的数据库有:
1.1教师基本信息库;
1.2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多媒体课件信息库。
2.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一是,通过网上意见箱、QQ群等方式手机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二是,在教学质量评估中,通过将学院领导评价、教师互评与自评、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学生网上评教等方面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
3.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3.1存在问题
目前主要还停留在最基本的信息统计层面,缺乏进一步的分析与反馈。
3.2解决办法
学院将组织专门工作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等方法,筛选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对症下药,给予成本小、成效大的针对性解决。
(四)质量改进
学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及评估、反馈与管理流程,并强调过程控制中的持续改进。针对教学评估的反馈结果,按照整改方案实施相应的考核奖惩。
七、特色项目
(一)平台特色
学院加强平台建设,建设有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省中医药政策与法规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中医药特色管理类培训基地、社会科学与卫生发展研究所等科研。同时学院申报了吉林省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研究智库已通过答辩。学院搭建的科研平台政策研究工作提供工作基础与智力平台。
中医药政策与发展中心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中医药发展战略管理研究,中医药政策与法规研究,中医药文化研究三个研究团队,涵盖中医学、中药学、药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中心在吉林省健康产业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为国家和吉林省政府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在研究和解决中医药难点和热点问题上硕果累累,共发表论文近百篇,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厅局政策法规类课题70余项,协助起草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连年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提交了数十份研究报告,多项研究成果被政府采纳。关于健康产业的研究报告得到时任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的批示。研究中心有多人参与了中医药立法研究工作,参与《中药医法(草拟稿)》的起草工作。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政策研究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研究工作表彰等多项奖励。详见下表
(二)学科特色
学院现有药事管理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两大学科,并于2015年3月申报校内重点学科,药事管理学科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中医药发展战略、药事与企业管理、医药政策与法规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主要有四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卫生政策与法规、公共卫生与社区医疗、医院运营与药事管理、卫生经济与信息管理研究方向。
2011年学科与药学学科交叉建成了社会发展与管理药学二级学科,有硕士生导师5名。2012年学科研究方向药物经济学分出成立药物经济学二级学科;2014年建成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点,有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与卫生监督3个专业方向,有硕士生导师10名。
学科下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卫生行政与执法)、药事管理、医药营销等本科专业。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为省级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根据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同时为体现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促进人类健康的积极作用,整合院内外教学资源,设立社会需求的新专业,提高管理类专业的生命力。学院于2015年7月申报新增设本科专业——管理学、工商管理类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医药背景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为备案专业,预计2016年开始招生,招生人数50人。专业成立后,管理类专业将形成适应吉林省区域医药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卫生事业发展的全面的专业体系,实现专业结构的优化布局。
近年来,学科不断开拓专业建设思路,积极融合校外资源、整合校内资源,搭建平台,不断丰富学科结构和内涵,力求逐步成为学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有影响的国内中医药院校中领先的管理学院。